张晓辉,河南商丘人,1986年12月生,200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组织委员、工会小组长等职务。
一、持之以恒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是作为党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共同要求。正所谓教学相长,十余年思政课教师工作期间,张晓辉同志持之以恒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认同和信仰。通过长期的教学和学习,该同志在理性审慎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不断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越来越确认以下事实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而非少数特殊利益群体的立场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真正最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制度模式。
不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认同和信仰。通过学习四史,越来越确认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放到人类任何史册中都会是最闪耀的,不断自我革命永葆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不断认清西方体系的剥削本质,不断确认中国式现代化是代表正确方向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历史了解越多,越明白西方体系的剥削本质。直至当下,人类仍然没有完全走出西方主导的殖民体系,只不过今日的殖民方式主要是更加隐蔽更有迷惑性的金融殖民。中国式现代化展示了一种不依赖剥削掠夺,而是依靠先进政党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社会高度组织化、成果分配社会导向人民导向而非资本导向的新的现代化道路,这是合乎正义原则的道路,是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刻苦钻研学问,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教学内容上精益求益。
思政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这两门课,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宽泛。从政治建设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经济建设中的新发展理念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文化建设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到社会建设中的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创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到党建方面的全面从严治党;从外交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到国防建设的强军目标与强军路径,再到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等,无所不包。这给教师备课和课堂教学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针对思政课涉及内容广泛的问题,该同志不断增加知识储备,在广博和深入两个方向用力,力求课堂深入浅出。
教学方法上创新求变。
思政课教学一直存在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该同志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如课堂主题汇报等,以此增加学生的参与感。通过让学生围绕特定的思政主题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汇报,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还尝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思政理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三、积极承担教学任务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很重。该同志积极承担《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多门课程,连续多年教学工作量位居全学院前列。
四、锚定前沿课题潜心理论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该同志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自身教育背景和学术偏好,选择“第二个结合”的具体实现机制作为理论研究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其中“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新提出来的。讲清楚这个问题,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学理上讲,“第二个结合”的具体实现机制还没有完全讲清楚。
该同志有中国哲学的教育背景,又在思政课教学工作一线工作多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较深的理解,选择这样的课题实现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五、积极承担教研室其他工作
作为教研室副主任,该同志协助教研室主任完成教研室集体备课、教学、考试和其他日常工作。在考试组织和机器阅卷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
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该同志积极配合支部书记组织党员开展各类政治理论学习、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等工作。
作为工会小组长,在学院工会领导下组织本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类文体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