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党员,思想上始终保持和党中央一致,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保持坚强的党性,无条件服从党组织的安排。扎根思政课一线教学22年,开展教学研究,讲好每一节思政课,撰写的“双互动”“三环节”教学案例入选全国慕课典型案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和“八个统一”的要求,十年如一日进行课程建设,2020年,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定为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2023年6月,主讲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定为第二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一、站稳政治立场,提升教学实效性
自2001年担任思政课教师以来,主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年均完成700多个教学工作量。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思政课上好难、让学生入脑入心更难。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各不相同,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社会上各种声音的充斥,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提升理论素养,站稳政治立场
只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才能切实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只需轻轻一点,就可以尽享“观点盛宴”。现在,一些大学生关注明星,关注网红,关注一夜暴富、一夜成名。面对社会上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导向,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要主动解疑释惑;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发声亮剑,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让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为学生成长的科学指南,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底色。
数年如一日跟随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连续两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原理”分教指委委员武星亮教授听完整的一轮又一轮的“原理”授课,探寻“原理”课最佳教学设计。“05方案”以来共形成30余次版本的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设计,打印出的纸质版叠放后达半米之高。通过读原著、悟原理,苦练内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了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
聆听学生声音,提升教学亲和力
当今的大学生有思考现实问题的需要,有理论分析的兴趣,也具备理论探究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调研,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更有助于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特点结合起来。运用课程平台及时了解00后学生关注点,开展主题讨论,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互动中与同学们探讨“人工智能发展迅猛,最终是否会摆脱人类的控制造成毁灭性影响?”探究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沧海'”何以成‘桑田'”,感知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你想工作几小时”“我们要剁手吗”等问题,拨开商品拜物教的面纱,让马克思主义走进大学生生活。
观照社会现实,增强教学实效性
教学实践中观照社会热点,用党的创新理论直面热点问题,就会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持每一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随时把学习到的素材整理保存下来,思考着在“原理”教学知识点上如何使用,反复揣摩教学课件的准确性、生动性、合理性。感恩学校连续多年支持思政课教师暑期外出实践研修,作为“原理”课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鲜活的教学素材,将社会实践所得转化为课堂教学实例,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讲明白讲清楚,提升了“原理”课的时代性和说服力。
二、潜心教学研究,进行课程建设
“原理”课理论性较强,涵盖内容广,形成了课程教学课时有限与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差异型较大,急需要拓展学习空间、丰富学习途径和方式,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深耕教学内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线上线下双互动,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协同运行,追求课程资源“高质量发展”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满足差异需求
带领的课程团队数十年如一日,进行课程资源建设,2013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2019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建设,2020年获批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认定,2023年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认定。共建完成九大块课程资源:教学要点、教学课件、授课视频、章节测试、专题探究、视频资料、参考文献、拓展阅读、实践项目,满足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求。
开展教学研究,形成“双互动”“三环节”混合式教学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主持完成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2项,参与教育部社科专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研究,深入钻研教学设计,撰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四个关节,获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征文一等奖,编写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案入选山西省优秀教案,“双互动”“三环节”混合式教学案例入选全国慕课典型案例。
课前推送,拓展自主学习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学生自学情况,分析研判学情,重构课堂教学内容,进行“3+2”课堂教学改革,课堂理论精讲专攻重点、难点、学生疑惑点,立足整体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阐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深度转化,鼓励学生课后以小组形式,分工协作进行社会实践,时刻关注学生留言并及时提供指导,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
挖掘身边的马克思主义,提升学生获得感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马克思主义,如“中共太谷铭贤学校支部”“马克思主义在农大”等,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帮助学生由真懂走向真信。建立系统的“原理”课实践教学方案,主编农业农村部“十三五”规划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指南》,参加的“低成本强化实践性 三互动提升获得感——高校思政课3+2课堂教学模式实践”获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学生专业背景为基础优先选用与“三农”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回应时代要求、彰显办学特色,在师生语境共情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的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讲清楚,服务于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人才。
三、优化教学内容方法,探索多元评价
深耕教材内容,优化教学体系
深耕教材内容,传承“四观—十六理—五十点”的教学体系。“原理”课导论部分共三个教学要点,包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第一章至第七章的教学要点重点为“四观”(世界观、历史观、资本主义观、社会主义观)包括“十六理”,即十六个原理,共计五十知识点。
传承图标式教学法,创新提升教学方法
将每一章知识要点用简洁的图表形式,化繁为简开展教学,让学生清晰了解讲授内容,形成思维导图框架教学法。探索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讲清楚、讲透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优选实践项目,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疑惑点、社会热点、理论前沿,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辅助学生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转化成智慧,把知识体系转化为智慧体系,将理论内化于心,形成人生指南和坚定信仰。
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感
强调过程性考核,拓展线上学习资源,助力于学生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课堂讲授注重互动性,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课后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整理收集地方红色资源、参观感受身边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体验中由真懂走向真信,提升学习体验感。